移动端
立即下载

下载优课UOOC APP

立即下载

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

登录 注册
Loaded: 0%
Progress: 0%
Mute
Remaining Time -0:00
Duration Time 0:00
Current Time 0:00
授课对象

在校大学生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社会人士。

中国文化概论

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ulture

湖北工程学院 / 丁勇( 教授)

开课语种

中文

开课次数

7次

累计选课

1103人

选择周期:
【MOOC学分课】2025年春季学期
加入课程

已关注: 4人 分享:

课程简介

      作为一门核心通识课程,《中国文化概论》立足文化经典,面向全校学生,重点介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、道、释三家思想文化的发展脉络,重点剖析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、思维品格和价值理念,重在对传统文化思想现代意义的发掘,重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领和熏陶,帮助学生用文化的视角和眼光来观照历史事件和社会现实,懂得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的精髓,历史地辩证地分析、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,真正把知识内化成素质,得到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。

课程内容包括七个板块:第一板块是对儒家思想的整体描述,包括儒家思想的历史流变、核心思想、代表人物及现代转型等;第二板块是对道家思想的整体描述,包括道家思想的历史流变、思想精髓、代表人物及现代意义等;第三板块是对佛教文化的整体描述,包括佛教的历史流变和基本教义、佛教的本土化和中国化、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等;第四板块是对中国民俗文化的整体描述,从服饰、建筑、饮食、音乐等方面分专题介绍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文化,试图揭示民俗背后的社会背景及文化根源;第五板块主要探讨了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,主要包括自然价值观、人生价值观、道德价值观、经济价值观、审美价值观等五个方面;第六板块主要阐释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,主要包括天人合一精神、人本主义精神、贵和持中精神、自强不息精神、平均平等精神以及忧患意识等;第七板块主要探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传承,主要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内在动因和历史路向,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构原则及方法,中国文化的认同与适应、综合与创新等。    

上述七大板块各有侧重、紧密配合,前四个板块是分论,分别展现儒家思想、道家思想、佛教文化及民俗文化的瑰丽画卷;后三个部分是总论,概括、提炼了渗透在前四个部分之中的价值理念、人文精神及其发展路向,突出重点,点面结合,尽可能让学生在整体上对中国文化的形式和内涵有一个宏观把握。

教学目标

课程目标1:树立正确的文化观,科学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,热爱并自觉传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,把握中国国情,增强爱国意识,坚定文化自信,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课程目标2: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整体面貌和内在脉络,把握儒、道、释各家主流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历史流变,树立辩证的发展的唯物史观。

课程目标3:了解儒、道、释各家核心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及思想精髓,学术地位及历史贡献,理性地评价,批判地继承,合理地扬弃,善于开掘历史传统中蕴含的现代新义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课程目标4:养成历史的、运动的、辩证的考察外部世界的立场和方法,能够从文化的视角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。   

教学方法

1、传统讲授法

基本文化原理,儒、释、道思想体系,重点代表人物的核心思想和代表理论等需要着重理解的地方,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,采用传统课堂讲授的方法,教师花大气力集中讲授,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消化吸收。

2、比较法

针对同一思想体系内部、不同思想体系之间代表人物相关相近的观点进行比较,把握其异同,领悟其实质。例如:孟子的“性善论”与荀子的“性恶论”的比较,儒家“仁爱”思想与佛学“慈悲”思想的比较等。

3、案例分析法

案例分析法是遴选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案例或当下的文化热点、社会热点,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文化原理,从文化的视角加以分析,提升知识迁移的能力,例如:一带一路高峰论坛,中美贸易谈判等。

4、小组演练法

小组演练法先对学生进行分组,然后每个小组选取一个要解决的议题,分工合作,共同讨论,现场展示和演练。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、团结协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。如分组合作解决和现场展示孔子和叶公关于“父为子隐,子为父隐”的分歧。

5、参观考察法

  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考察文化遗址、博物馆、展览馆,现场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
参考教材

1、张岱年、方克立. 中国文化概论. 北京: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2020;

 2、钱穆:《中国文化史导论》(修订本),北京,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;

 3、任继愈主编《中国佛教史》,北京: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;

 4、葛兆光 《中国古代文化讲义》,上海: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;

 5、冯天瑜等:《中华文化史》,上海人民出版社,2006;

 6、柳诒徵:《中国文化史》(上、下),上海,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;

 7、张岱年,《文化与哲学》,教育科学出版社,1988;

 8、冯友兰著:《中国哲学简史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,1985年第一版。

 9、梁漱溟著:《中国文化要义》,学林出版社,1987年第一版。

  • 1  儒家文化
    • 1.1  儒家文化的缘起
    • 1.2  孔子的仁学思想
    • 1.3  孟子的仁政思想
    • 1.4  荀子的隆礼重法
    • 1.5  朱熹的理学思想
    • 1.6  王阳明心学思想
    • 1.7  清代的朴学成就
    • 1.8  儒家的现代转型
    • 1.9  第一章 儒家思想 测验
  • 2  道家文化
    • 2.1  道可道,非常道——道的本质内涵
    • 2.2  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——老子的道德观
    • 2.3  道生万物,道法自然——老子的宇宙观
    • 2.4  无为而治——老子的政治观
    • 2.5  见素抱朴——老子的人生观
    • 2.6  冥想直觉——老子的认识论
    • 2.7  大音希声——老子的审美观
    • 2.8  反者,道之动——老子的辩证法(一)
    • 2.9  反者,道之动——老子的辩证法(二)
    • 2.10  小国寡民——老子的理想社会
    • 2.11  无己无待,心斋坐忘——庄子的人生观
    • 2.12  物无非彼,物无非是——庄子的认识论
    • 2.13  无为而无不为——道家的无为思想
    • 2.14  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(一)
    • 2.15  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(二)
    • 2.16  第二章 道家思想 测验
  • 3  佛教文化
    • 3.1 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
    • 3.2  佛教的宇宙观
    • 3.3  佛教的人生观
    • 3.4  佛教的道德观
    • 3.5  佛教的中国化与本土化
    • 3.6  佛教中国化的典型
    • 3.7  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
    • 3.8  佛教与中国文学
    • 3.9  第三章 佛教文化 测验
  • 4  民俗文化
    • 4.1  民俗的定义与定位
    • 4.2  民俗的分类
    • 4.3  民俗的特征
    • 4.4  民俗的功能
    • 4.5  神话思维
    • 4.6  节日民俗
    • 4.7  饮食民俗
    • 4.8  视觉民俗
    • 4.9  第四章 民俗文化 测验
  • 5  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
    • 5.1  人生价值观
    • 5.2  自然价值观
    • 5.3  道德价值观
    • 5.4  经济价值观
    • 5.5  审美价值观
    • 5.6  第五章 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 测验
  • 6 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
    • 6.1  天人合一
    • 6.2  人本主义
    • 6.3  贵和持中
    • 6.4  平均平等
    • 6.5  自强不息
    • 6.6  忧患意识
    • 6.7  第六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测验
  • 7  中国文化的现代传承
    • 7.1  中国文化发展的新阶段
    • 7.2  八零年代的“文化热”
    • 7.3  九零年代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
    • 7.4  从“会通超胜”到“古今中外法”
    • 7.5  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指导原则
    • 7.6  中国文化的认同与适应
    • 7.7  中国文化的综合与创新
    • 7.8  第七章 中国文化的现代传承 测验
暂无章节

考核方法

本课程授课方式采取闯关模式

完成平时的签到、视频学习和作业、测验及讨论,参加期末线上考试,各项成绩按比例加权,为课程最后得分。



线上计分标准

视频 作业 测验 线上期末考试 讨论 签到 合计
20% 10% 20% 40% 5% 5% 100%

* 视频:每单个视频的观看进度大于90%才算完成,否则该视频不计入已完成视频个数;

讨论:发布5分/条,回复2分/条,加精10分/条,置顶5分/条,最高100分,再按权5%折算实际得分;

签到:累计50次得满分,每日只能签到一次(系统自动记录)。

视频和测验类任务点完成数达60.0%才能参加考试

周数

 教学内容

主讲 教师

知识点概述


1-2周


儒家思想


王应平

儒家思想的流变,核心思想,代表人物


3-5周


道家思想


丁勇

道家思想的流变,思想精髓,代表人物


6-7周


佛教思想


刘怀堂

佛教的流变和基本教义,佛教的本土化和中国化


8-9周


民俗文化


贾平

从服饰、建筑、饮食等方面分专题介绍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文化



10-11周



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



丁勇

整体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,包括自然价值观,人生价值观,道德价值观,经济价值观,审美价值观等



12-13周



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



丁勇

宏观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,包括天人合一精神,自强不息精神,贵和持中精神,平均平等精神等



14-16周



中国文化的现代传承



丁勇

中国传统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内在动因和历史路向,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构建


暂无认证机构
2025年春季学期
开课时间:2025.02.21 - 2025.06.14
建议学分:2.5分
建议学时:35学时
教学模式:闯关模式
教学团队

丁勇

副教授

湖北工程学院

丁勇,男,1974年4月生,博士,副教授,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和中国传统文化。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,出版专著(合著)1部,副主编教材1部,参编教材5部,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,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,主持湖北省十二五教育规划项目1项,主持湖北省教育厅社科项目1项,主持和参与校级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项目5项,获得2013、2016和2019年度教学优秀奖。

刘怀堂

教授

湖北工程学院

刘怀堂:男,副教授,文学博士,湖北工程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,参与并完成两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地重大项目2项,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。先后在《文艺研究》、《文化遗产》、《民族艺术》、《四川戏剧》、《江汉论坛》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,出版学术专著1部(2013年度获首届南粤图书出版奖)。

王应平

副教授

湖北工程学院

王应平,男,1973年生,文学博士,湖北工程学院副教授。

贾平

教授

湖北工程学院

贾平,女,1975年9月生,博士研究生,副教授。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、民间文学、民俗学。近年在《民族文学研究》《红楼梦学刊》《湖北社会科学》《江西社会科学》《华中学术》等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,出版专著3部,主编教材2部。主持2项省级科研立项、1项省级教学立项,多项校级科研和教学立项。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曾获得省级优秀论文奖。获湖北工程学院2016年度教学优秀奖。2016年、2017年连续被评为优秀实习指导老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