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is is a modal window.
在校大学生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社会人士。
已关注: 4人
作为一门核心通识课程,《中国文化概论》立足文化经典,面向全校学生,重点介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、道、释三家思想文化的发展脉络,重点剖析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、思维品格和价值理念,重在对传统文化思想现代意义的发掘,重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领和熏陶,帮助学生用文化的视角和眼光来观照历史事件和社会现实,懂得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的精髓,历史地辩证地分析、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,真正把知识内化成素质,得到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。
课程内容包括七个板块:第一板块是对儒家思想的整体描述,包括儒家思想的历史流变、核心思想、代表人物及现代转型等;第二板块是对道家思想的整体描述,包括道家思想的历史流变、思想精髓、代表人物及现代意义等;第三板块是对佛教文化的整体描述,包括佛教的历史流变和基本教义、佛教的本土化和中国化、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等;第四板块是对中国民俗文化的整体描述,从服饰、建筑、饮食、音乐等方面分专题介绍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文化,试图揭示民俗背后的社会背景及文化根源;第五板块主要探讨了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,主要包括自然价值观、人生价值观、道德价值观、经济价值观、审美价值观等五个方面;第六板块主要阐释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,主要包括天人合一精神、人本主义精神、贵和持中精神、自强不息精神、平均平等精神以及忧患意识等;第七板块主要探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传承,主要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内在动因和历史路向,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构原则及方法,中国文化的认同与适应、综合与创新等。
上述七大板块各有侧重、紧密配合,前四个板块是分论,分别展现儒家思想、道家思想、佛教文化及民俗文化的瑰丽画卷;后三个部分是总论,概括、提炼了渗透在前四个部分之中的价值理念、人文精神及其发展路向,突出重点,点面结合,尽可能让学生在整体上对中国文化的形式和内涵有一个宏观把握。
课程目标1:树立正确的文化观,科学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,热爱并自觉传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,把握中国国情,增强爱国意识,坚定文化自信,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。
课程目标2: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整体面貌和内在脉络,把握儒、道、释各家主流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历史流变,树立辩证的发展的唯物史观。
课程目标3:了解儒、道、释各家核心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及思想精髓,学术地位及历史贡献,理性地评价,批判地继承,合理地扬弃,善于开掘历史传统中蕴含的现代新义。
课程目标4:养成历史的、运动的、辩证的考察外部世界的立场和方法,能够从文化的视角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。
1、传统讲授法
基本文化原理,儒、释、道思想体系,重点代表人物的核心思想和代表理论等需要着重理解的地方,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,采用传统课堂讲授的方法,教师花大气力集中讲授,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消化吸收。
2、比较法
针对同一思想体系内部、不同思想体系之间代表人物相关相近的观点进行比较,把握其异同,领悟其实质。例如:孟子的“性善论”与荀子的“性恶论”的比较,儒家“仁爱”思想与佛学“慈悲”思想的比较等。
3、案例分析法
案例分析法是遴选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案例或当下的文化热点、社会热点,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文化原理,从文化的视角加以分析,提升知识迁移的能力,例如:一带一路高峰论坛,中美贸易谈判等。
4、小组演练法
小组演练法先对学生进行分组,然后每个小组选取一个要解决的议题,分工合作,共同讨论,现场展示和演练。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、团结协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。如分组合作解决和现场展示孔子和叶公关于“父为子隐,子为父隐”的分歧。
5、参观考察法
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考察文化遗址、博物馆、展览馆,现场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1、张岱年、方克立. 中国文化概论. 北京: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2020;
2、钱穆:《中国文化史导论》(修订本),北京,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;
3、任继愈主编《中国佛教史》,北京: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;
4、葛兆光 《中国古代文化讲义》,上海: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;
5、冯天瑜等:《中华文化史》,上海人民出版社,2006;
6、柳诒徵:《中国文化史》(上、下),上海,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;
7、张岱年,《文化与哲学》,教育科学出版社,1988;
8、冯友兰著:《中国哲学简史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,1985年第一版。
9、梁漱溟著:《中国文化要义》,学林出版社,1987年第一版。
本课程授课方式采取闯关模式
完成平时的签到、视频学习和作业、测验及讨论,参加期末线上考试,各项成绩按比例加权,为课程最后得分。
视频 | 作业 | 测验 | 线上期末考试 | 讨论 | 签到 | 合计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20% | 10% | 20% | 40% | 5% | 5% | 100% |
* 视频:每单个视频的观看进度大于90%才算完成,否则该视频不计入已完成视频个数;
讨论:发布5分/条,回复2分/条,加精10分/条,置顶5分/条,最高100分,再按权5%折算实际得分;
签到:累计50次得满分,每日只能签到一次(系统自动记录)。
视频和测验类任务点完成数达60.0%才能参加考试
周数 | 教学内容 | 主讲 教师 | 知识点概述 |
1-2周 | 儒家思想 | 王应平 | 儒家思想的流变,核心思想,代表人物 |
3-5周 | 道家思想 | 丁勇 | 道家思想的流变,思想精髓,代表人物 |
6-7周 | 佛教思想 | 刘怀堂 | 佛教的流变和基本教义,佛教的本土化和中国化 |
8-9周 | 民俗文化 | 贾平 | 从服饰、建筑、饮食等方面分专题介绍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文化 |
10-11周 | 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 | 丁勇 | 整体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,包括自然价值观,人生价值观,道德价值观,经济价值观,审美价值观等 |
12-13周 |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| 丁勇 | 宏观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,包括天人合一精神,自强不息精神,贵和持中精神,平均平等精神等 |
14-16周 | 中国文化的现代传承 | 丁勇 | 中国传统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内在动因和历史路向,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构建 |
副教授
湖北工程学院
教授
湖北工程学院
副教授
湖北工程学院
教授
湖北工程学院